舊金山留學日記 EP 19 | 邊界感

最近在人際互動上遇到一些自己不是很喜歡的事情,在思考為什麼會有人無視我的拒絕、或是真的完全不理解我的不喜歡,忍不住就開始研究起關於邊界感這件事情,決定趁幾周沉澱了之後好好寫下來記錄一下。

在某個書店看到一籃超可愛的毛茸茸布偶!

身為慣性討好的人,常常在當下氣氛、同儕壓力底下一不小心就答應自己其實並不想做的事情,後面反思才越想越不對(?),但又會覺得答應的也是自己、只好摸摸鼻子認了,想要劃清界線就好像在海灘上描沙,剛劃出淺淺一條,下一波浪襲來又全部都消失。
最近發自內心覺得真正自由自在的時候是在某次主動答應要參與一個只有三個人的晚餐,但後面大家陸續又各自邀約了其他人,突然變成一件有點負擔的社交聚會,在活動當天反覆確認了自己的心意、發現是真的各方面都不想去、也沒有義務要去,於是果斷打了電話和朋友說自己今天剩下的社交能量實在沒有辦法再出席那個活動了,致歉之後回到家徹底享受了一個人獨處的夜晚的那天,我有種終於掙脫那種無形加諸在自己身上、慣性討好的束縛,一瞬間覺得身心舒暢、好像從來沒有那麼自由自在過。

現在回想起來有些荒謬,但我以前好像真的是這樣的人,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答應的、又或是答應之後不管情勢演變得怎麼樣,我自己雖然偶爾偷偷暗自期待對方取消,但我就是沒辦法開口取消,但出國之後,或許是因為交際場合變多了、或許又是各方文化真的不同,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更留意這樣的情況,發現大家其實都對於你來不來這個聚會沒有那麼重視(笑),所謂的人情壓力還是有,但臨時有事不能來、或是今天能量不夠無法參與,其實都是大家聳聳肩就會接受的事情,當然作為一個出社會的成年人(?)這種臨陣脫逃的事情最好還是不要太常發生才不會讓別人留下那種自己常常說要去又不去的印象,不過這整個自己鼓起勇氣逃脫的行為,突然讓我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下意識服從著自己認為的應該(答應了就應該出席、勉強自己顧全大局等),其實不過是我給自己設下的框架罷了,如果我真心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尊重自己的意見,那我在大家開始陸續把晚餐擴大成多人社交聚會時,就應該要表達我的意願、或是直接當下決定不出席,而不是拼命勉強自己假裝不介意到最後真的受不了了才脫逃。

練習表達、練習在表達之後為自己設下相對應的措施,就是設下邊界感的第一步,把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清楚地讓對方知道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對方不一定要接受,但如果不被尊重、或是對方不理解邊界感的重要性,我們為了守護自己的邊界,就應該要想辦法看是溝通、解決或是遠離這樣的朋友,有時候把自己的想法都打下來才會覺得原來有這麼多我以前就知道、但一直沒做到的事情呀、我覺得我好像那個寓言故事裡從小就被栓在木樁上的大象,長大了就算有能力一腳掙脫、也只會盯著鐵鍊以為自己必須被綁在這裡,那天掛掉電話後,我一個人在夜色裡走著,才發現原來我已經是一個有能力以真心去交朋友、而沒有必要勉強自己去討好別人來留下任何人的大人了,而那天夜晚的風、從來沒有那麼沁人心脾過。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