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想到就用上的我的最愛歌曲 Sharp Edges,很喜歡主唱那種細膩又溫柔的嗓音輕輕唱著 Sharp edges have consequences,銳利的邊角總是有後果,好像各種場合都很適用,也歡迎你邊聽邊看這篇文~
一段感情失敗總是會有各式各樣的原因,那些原因也都可大可小,想到要寫這系列的文章除了想檢討外,也是因為我總是忍不住一再鑽牛角尖想要釐清到底我這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乾脆當部落格的內容農場邊鑽邊寫XD,當然一切最後歸咎到底,其實只不過是他沒那麼喜歡我罷了。
有些人遠遠一看就知道不來電不會去接近,有些人要到非常靠近的時候才能決定他不想要或是確定不喜歡,他的接近,對我來說已經太貼進內心了,所以當他決定不要的時候我才很受傷,說到底我知道這不是任何人的錯,每一個人對於界線的拿捏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決定要不要打開內心的時候更需要知道後果,我想我犯的第一個錯就是我以為那樣的靠近就是喜歡,才會放任自己也跟著喜歡下去,這不算是真的犯錯,只是我還是要把它紀錄下來,好好地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對感情的界線去判斷別人的感情,每一次決定要不要讓對方靠近地時候也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分享什麼。
後來回想這一整段認識相處到曖昧再到冷漠的過程,一直忍不住想到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大學的時候懵懵懂懂的看過一次,其實對於村上春樹的作品好像都是這樣,好像有看懂又好像沒有,一切都在那種強調字句時會用黑點搭配的語氣下恍恍惚惚地看完,不過對於《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這本書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下面這句:
沒辦法啊,作對自己說。只是本來就空的東西,再度變空了而已。能向誰抱怨,向誰訴說苦情呢?大家都跑來他這裡,確認他有多空,確認完畢之後又消失無蹤。留下來的是空的,或變得更空的多崎作,再度一個人被留下。不是只有這麼回事嗎?
整段感情好像是他跑來把我的內心打開確認我有多空之後就也消失無蹤,從頭到尾我都不是很能消化這些,到了最後我總算把這段感情的失敗歸納為三點,卑微、沒有底線、透明,大家都說不要為愛情犧牲自己,我那時候很清楚認為我沒有,只是我現在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不是愛情,和每個人相處的時候我都不小心把別人擺在自己前面,所以當在愛情裡面的時候我感受不到,因為我早就習慣了,也讓我無形中變得卑微和小心翼翼,的確不是因為談戀愛才變得卑微,但也沒比較好,等於我在所有人面前都忍不住放低姿態,害怕對方不愉快,這點或許和沒有底線跟透明是一樣的,但我還是想分開討論,第一個卑微是,在和任何人相處的時候我都擔心惹對方不快、或是下意識地就想讓對方開心,通常這沒有不好,但更多時候是真的沒有必要。
沒有底線算是卑微的延伸(現在總結起來好鼻酸),因為習慣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所以習慣退讓,也慢慢就會讓自己的底線模糊,例如對我來說牽手擁抱都算是在一起以後才會做的事情,那這樣就應該成為我的底線,沒在一起就不應該先發生,這樣也就不會牽了手以後越想越不對才發現沒在一起又繼續縱容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因為我有這樣的認知,所以一不小心就會用在交往的心態來面對曖昧,更會讓整段關係進展不下去或是不對等。
最後的透明我想應該是卑微的根本,也是我想起《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這本書的原因,過去每當在人際互動中受傷的時候我總是也會覺得自己是沒有顏色的,空空如也的內心留不住任何人好像也是理所當然,但這次我想告訴自己不是的,其實每個人,包含你我,都有自己的顏色哦,有些人的顏色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被看見,但那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顏色,很多人不願意花時間去看清楚對方的顏色,世界上好像也總是那些色彩鮮豔的人在大鳴大放,不過我相信每一種顏色,或濃或淡,都還是有被看見的價值。
會有這樣的檢討或是覺得自己沒有顏色,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我和他在聊前陣子的公投,每個議題不管我認不認同,他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侃侃而談,但那次公投我甚至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從頭到尾更像是他在用他的觀點和我分享公投議題的一堂課,而不是兩個平起平坐的人的意見交流,現在想起來才覺得曖昧未果真的不能怪他,那時候的我在他面前是透明的,他就算有心想了解我也沒有辦法,因為那時的我說不出任何一句話,不是他不願意聽,是以上的總總讓我以為我沒有顏色,現在我知道了,我是有顏色的,依舊會覺得他沒有花更多時間認識真正的我很可惜,但我也知道,就是因為這樣錯過跟不甘心,我現在才會知道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顏色是一件很勇敢、不需要逃避的事情哦。
失戀的第二天,我看見自己的顏色了。(突然覺得這篇應該要點播 True colors 的XD)